你能想到这四个英文Chen, Chan, Tan,和Tran,是“陈”姓的不同英文拼写吗?中国大陆来的,当然对“Chen”最熟悉,可能大部分人对Chan是“陈”也没有什么疑问,因为武打明星成龙的英文名字是Jackie Chan(陈港生)。那Tan呢?祖籍是福建(主要是闽南地区)的马来西亚或新加坡陈氏华人就用这个英文姓氏,比如,著名的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的英文名字是Tan Kah Kee。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在闽南语里,“陈”的发音是tan(其实更接近dan,第二声)。而Tran则是陈姓越南人使用的。
其实华人(裔)姓氏的英文拼写背后是有些故事的,其中涉及到文化和历史方面,在此我想通过一些华人(裔)姓氏来分享一些个人经历。首先还得从汉字的注音开始说起。
在此申明一下,本人不是语言专家,有关汉字注音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从网络上(google)了解,参考文献在此就不一一注明。古代汉字注音主要是使用反切(又称反语、音反)法,反切法一般取两个常用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取其双声之声母,后者称反切下字,取其叠韵之韵母和声调。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到了近代(清朝末年),章太炎模仿日语假名文字,以“简化偏旁”的办法,利用汉字小篆的结构,创造一套记音字母。中华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官方化,形成了到目前在台湾地区还在使用的注音符号。这些注音符号看起来像日文,中国大陆不少人以为是日文,并以此批台湾媚日,在这点上是冤枉了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后,于1958年推行以拉丁字母为汉字标音的拼音系统,但字母的读音与英语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特别是q、x等字母。q在绝大多数语言中发音为[k],与汉语发音不同。采用q的原因在于,读q的团音字古代读[k]或[kʰ],这种现象在一些南方汉语中还有保留,例如,在闽南语气中“气”念做[kʰi],“棋”念做[ki]。另外在阿尔巴尼亚文里q的发音近似汉语拼音q。普通话的声母[x]在汉语拼音中用字母h表示,比如“航”[xaŋ]拼音作hang。声母为汉语拼音x的团音字古代读[x],这种现象在一些南方汉语里还有保留,如闽南语等南方方言里,“下”念做[xa]。另外,普通话的声母[ɕ]在汉语拼音中用字母x表示,在拉丁化新文字中xi表示,而巴斯克语和葡萄牙语中,x发音为[ʃ],较为接近。因为这原因,外国人在念中国大陆出国人员护照上的拼音名字时,和汉语拼音不一样,甚至不知怎么念,比如,以“x”和“q”为声母的名字:“星”(xing)就读成crossing(crossing在美国简写成xing,“群”(qun)读成kun或queen。那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的名字如何用英文注音呢?那就得从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在19世纪中叶时建立的威妥玛拼音系统(Wade–Giles system)),简称威氏或韦氏拼音。
威妥玛拼音系统是一套在英文中用罗马拼音拼写标准汉语的音译系统,这个系统一直被中华民国政府或个人用来翻译人名和地名,比如:台北(Taipei)、南京(Nanking)、台中(Taichung)、高雄(Kaohsiung)、著名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等等。直到2008年台湾当局才开始推行以汉语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只是建议,没有强制)中华民国公民在护照上的英文译名可以使用汉语拼音。虽然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文外来语的的汉语词汇,仍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道教(Taoism)、易经(I Ching)等等。中国大陆也依然保留了这些译名,比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这个系统用在使用上也要考虑到方言发音及历史背景,比如:李嘉诚是Li Ka-shing,香港是Hong Kong,咏春拳(Wing Chun)大师叶问是Ip Man,影星周润发是Chow Yun Fat,孙中山是Sun Yet Sen,取自孙逸仙的粤语发音。不知这些知识的人,就会闹笑话,把Sun Yet 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翻译成双鸭山大学,同样,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此错译名出自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于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该书将蒋介石(原文为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这与当年将孟子(Mencius)翻译成“门修斯”如出一辙,如此翻译令国人对中国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学术的权威性和文化素养之水准产生巨大疑虑。这种拼音方式也延伸到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新加坡,他们华文名字的英文拼写就很像台湾人的名字,比如:李光耀(Lee Kuan Yew)。当然,威妥玛拼音系统只是将罗马拼音拼写汉语系统化,有些拼写很早也就存在,威妥玛拼音系统建立后,可能将之修改或取代。有些拼写甚至追溯到最早华人(特别是闽南人)下南洋时,比如地名,厦门是“Amoy”,福建是“Hokkien”(此词后来特指福建闽南人或闽南话,特别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些就与闽南语发音相类似。
在美国的华人(裔),他们的祖辈来美国不一定是直接从大陆、台湾或香港来了,有的是从东南亚国家来的,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他们姓式的拼写方式就可能是以大陆祖籍方言为基础,或以当地语言发音来拼写了。比如,美国畅销书《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她父亲生于菲律宾,祖籍是福建泉州晋江。在闽南语中,“蔡”的发音是“chua“。当然了,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Tsai Ing-wen)就不是按闽南语的发音了,而是按官话(台湾的标准中文)以威妥玛拼音注音。美国康州有个武术学校,其创办人和教练之一,武术师许玛丽,英文名字是(Malee Khow)。她出身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后来移民美国。我猜她的祖籍很可能是福建闽南地区或广东潮汕地区(潮汕话也属闽南语系),因为在闽南语中,“许”的发音是很像“Khow”。我认识一个华人,祖籍是广东,父辈是印尼华侨,姓“Tjiong”。你猜这是汉字的哪个姓?是“张”!大陆人的“Zhang”,台湾人的“Chang”。
这里不得不要提到中国周边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南北朝鲜、越南和日本。他们都把汉字拿去用(他们的古籍书我们拿来就可以看),但越南和朝鲜在近代放弃使用(他们创造自己的拼写系统),日本却一直在使用。不过从名字的拼写看,日本人名的英文拼写一下子就看出来是日本人,与华人的名字区别很明显。越南人(包括越南华裔)也比较容易区别,比如,阮姓在越南是大姓,其英文拼写是Nguyen,虽然与粤语的吴姓(Ng)有点像是同一系统。朝鲜人姓名的英文拼写却比较容易和华人(主要是台湾和新加坡的华人)相混淆。比如,李姓在台湾用“Lee”,Yuan Tseh Lee (李远哲,198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朝鲜也用这拼写,Lee Myung-bak(李明博,韩国前总统)。不过朝鲜人也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朝鲜语发音拼写),最著名的就是金家王朝,“金”是“Kim”,再比如,“潘”是“Ban”,Ban Ki-moon(潘基文,联合国前秘书长,韩国人)。
除了前面谈到的陈姓,下面将常见的三个华人姓氏:黄、林、张,及其相对应的英文拼写、主要来源地,简单总结一下。希望这些同姓的海外华人,见面时至少知道几百年前他们可能就是同出一家。
黄:Huang(中国大陆), Hwang(台湾,南北朝鲜), Wong(香港,广东)
林:Lin(中国大陆,台湾), Lim(新加坡,东南亚), Lam(香港,广东)
张:Zhang (中国大陆), Chang(台湾,新加坡), Chong, Chung, Cheung(香港,广东,东南亚)
其他裔的人看了我们华裔不同的拼写却同是一个姓(last name or family name),估计会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语言)和历史(人口变迁)。希望海外华人也能通过这个了解他们的祖辈和祖籍地。
作者投稿
参加论坛上关于本文的讨论